孔子,作为千古的圣贤,是无数人心中道德与智慧的象征。他不仅是人们推崇的哲学家,还是一位优秀的老师,专心教导学生。然而,世人可能并不熟悉的是,孔子也曾因学生的行为愤怒至极,甚至说出了两千年后依然流传的那句让人惊讶的话:“你给我出去,我没有你这样的学生!”
那么,究竟是谁让这位古代的智者如此愤怒?孔子又为何会说出如此重的话呢?
公元前551年,孔子诞生在山东曲阜。孔家的背景并不简单,父亲曾任大司马,而祖先则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。尽管孔父拥有显赫的家世,家族却在孔子的出生前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。孔父年过六十,依然未能有一位健康的继承人,这使得他焦虑不已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,孔父不断纳妾,期待能为家族迎来一个健全的男孩。经过长期的努力,终于,孔父的小妾颜氏怀上了孩子,并生下了孔子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尽管孔子终于出生,命运却并未对他格外宽容。孔子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,而由于母亲是小妾,家中并未分得家产,这使得孔子和母亲颜氏过上了贫苦的生活。颜氏为了能够将儿子抚养成材,虽然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,却依然全力以赴。孔子也明白,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,才能让母亲不再遭受贫困与辛劳,改变命运。因此,从小他便开始努力学习,研习礼仪与知识,希望能够从中脱颖而出,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。
但在当时,虽然考取功名似乎能获得一定的地位,但对于没有背景的孔子而言,却无法改变其命运。孔子很快意识到,单纯的学识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权力和尊重,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,创办私学,自己当老师,培养更多的人才。
孔子学识渊博,很快在社会上声名鹊起。许多富贵人家纷纷将自家子弟送到他的学堂。孔子的学问逐渐广为人知,他的私学也变得愈加盛大,“孔学”成为了当时的代名词。
尽管孔子尽心尽力地教导每一个学生,但每个学生的性格与背景不同,有的认真听讲,有的则爱捣蛋。这些“坏学生”也让孔子颇为头疼,其中有一位学生宰予便是个典型例子。宰予出生于名门世家,聪明机智,但个性倔强,喜欢与人对着干,正因如此,他的父母才将他送到孔子门下,希望他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。然而,宰予的性格并未因此得到改正,仍然频频与老师产生冲突。
某一天,孔子正在讲课,宰予突然提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。他问孔子:“如果一位仁者得知另一位仁者掉进了井里,他应该跳下去救人吗?如果跳下去,他自己可能会面临危险,而如果不跳,又会伤害到自己的‘仁者’名声。”孔子并没有生气,而是耐心地解释:“君子可以选择死,但不能陷入困境;可以被欺骗,但绝不能被愚弄。”他试图通过这个回答,教导宰予,真正的贤者不仅要做出正确的选择,更要在行为中表现出深刻的道德涵养。
除此之外,孔子和宰予之间的争论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。一次,孔子在讲《大戴礼记》时提到了一个关于皇帝的故事。宰予听到后,十分怀疑地问:“三百年怎么可能?一个人能活这么久吗?”孔子微笑着回应:“当一个皇帝在世时,人民尊敬他,他的治理也得到了民众的认可;他死后,他的治国之道仍被后人崇敬与传颂。因此,皇帝的名声就这样跨越三百年。”
尽管宰予的个性叛逆,孔子对他的批评也总是带有深情。他深知,宰予虽然表面上叛逆,实则是思维活跃,善于质疑。他渴望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,这也是孔子未曾放弃他的原因。
然而,当宰予在课堂上再度失礼时,孔子彻底失望了。一天,宰予在上课时竟然睡着了。对孔子来说,这无疑是对课堂的极大不尊重。孔子忍无可忍,愤怒地对他说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!”这句话是孔子用来形容宰予已无法改正的错误,意味着他像一块不能雕刻的朽木,无法再雕琢成才。
虽然孔子生气地对宰予发表了极为严厉的批评,但事实证明,宰予的思考并非无用。尽管他不按常规行事,却一直带着对儒家思想的质疑与思考,这也让他成为了“孔门十三贤”之一。尽管宰予的反叛与批判有时让孔子感到失望,但他独立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,最终让他在后世得到了崇高的评价。
王充曾为宰予辩护,认为他在课堂上小憩一会儿并不算大错。王充认为,这不过是古人作息规律下的正常现象,而孔子却为了一点小事就如此严厉批评,这与孔子自己提倡的宽容精神有些不符。然而,无论如何,宰予的才华和思想,最终使得他被后人铭记,并成为儒学中的重要人物。
尽管宰予曾遭受孔子的严厉批评,甚至被斥为“朽木”,但他的才华与思想并未因此消失。他的反叛与独立思考,正是今天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品质——不盲从,敢于质疑,勇于探索,这正是孔子对他的深切期待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云南配资公司,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杠杆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