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,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。南方杂志社、南方+党建频道平台特此推出《南粤先锋》专栏,讲述南粤党员故事,讲解党建知识,树立先锋形象,敬请垂注。
年轻干部作为国家治理的“生力军”,其精神风貌与能力素养承载着未来的希望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:“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,国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”
“工匠精神”远非只是匠人的专属勋章,它那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执着专注、“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精益求精、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守正创新、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敬业奉献,早已成为跨越行业的精神图腾。对于年轻干部而言,这精神恰如一面澄澈的明镜,映照出成长与担当的必经路径。
中华历史长卷中,历代能吏贤臣莫不以其“工匠之心”在青史留名。北宋名臣范仲淹在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中力主改革,其奏疏字字如雕如琢,每一建议皆如精工细琢,务求切中时弊;明代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其缜密如织工梳理丝线,统筹全局又顾及细微,方使改革得以施行。古代典籍《考工记》早已道破天机:“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,合此四者,然后可以为良。”——这“工巧”正是“工匠精神”的核心,强调顺应规律、精研材料、发挥巧思。反观《盐铁论》所载“吏儒之争”,那些空谈“大道”却鄙薄实际政务之“器”的迂阔之论,恰如钝刀难断乱麻,终被务实高效的“能吏”锋芒所折服。历史明鉴清晰:脱离“匠心”的所谓“大道”,终究如浮沙建塔,难以承载国计民生之重担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,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、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”,呼唤的正是摒弃浮躁、专注深耕的匠人定力。脱贫攻坚这一彪炳史册的伟业,其胜利绝非仅凭宏大口号,而是依靠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如“绣花”般精准的功夫:精准识别每村每户致贫症结,量身定制脱贫方案,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。再看大国重器背后,多少年轻航天工程师为确保毫厘无差而日夜奋战,让“神舟”“嫦娥”在浩瀚苍穹刻下中华印记——他们以0.01毫米的精度要求,在无垠太空中书写了大国工匠的新篇。而某些领域“政策始终走在路上,服务始终停在嘴上”的顽疾,或是“一刀切”懒政引发的群众怨言,其根源莫不在于某些干部身上“工匠精神”的严重缺失,缺乏那份“如履薄冰,如临深渊”的敬畏与精进之心。
对年轻干部自身成长而言,“工匠精神”的锤炼过程,正是其从“璞玉”蝶变为“美器”的必由之路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勉励年轻干部:“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,经风雨、见世面才能壮筋骨、长才干。”这“壮筋骨、长才干”的艰苦历程,正是工匠“百炼成钢”的生动写照。古训有云: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,深刻揭示了在基层复杂现实中“墩苗”、在解决具体难题中“打磨”的极端重要性。年轻干部若沉溺于“不拘小节”的粗疏,或追求“立竿见影”的速成,恰如《核舟记》中那个“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”的微雕世界所昭示的:唯有于细微处见精神,在久久为功中显真章,方能培育出堪当大任的“大匠”之风范。若一味追求虚浮的“显绩”,忽视“潜绩”的默默积累,只会暴露其根基的浅薄。
年轻干部当深悟“工匠精神”之精髓,将其融入为政履职的血脉之中。要以“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”的执着,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追求极致;要以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的韧劲,面对改革深水区的复杂矛盾;要以“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”的锐气,在守正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。
当每一名年轻干部都能以“匠人”之心雕琢自身、雕琢事业,则千万股涓涓细流终将汇成磅礴江海。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精雕细琢的每一笔,都将成为时代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闪光点。在民族复兴的宏大玉璧上,这千万道由专注、精进与热爱刻下的时代痕纹,终将熔铸成华夏新章最坚实、最璀璨的印记。
更多精彩内容:南粤先锋专栏>>>
【作者】吴伟文
【供稿单位】深圳市大鹏新区组织人事局
【栏目统筹】陈健鹏
【频道编辑】李晓霞 陈冰青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郭芳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云南配资公司,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杠杆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