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二十四年,沔阳的庆功宴上,刘备终于登基汉中王,身披冠冕华服,满场光芒万丈。座下将相济济,文武分列,气氛热火朝天。黄忠一手举着前将军的印绶,法正手捧尚书令的文书,魏延更是站上汉中太守的位置,一时间风头无两。而诸葛亮呢?他握着“军师将军”这个听着威风却几乎没有实权的虚名,站在角落,表情温和,似笑非笑,不声不响混在众人之中。若是把这一场面放在现代,大概就相当于上市公司开庆功大会时,负责后勤的老经理被晾在一边,舞台上全是新晋销售冠军在领奖,风头出尽。
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。刘备不一直最信任诸葛亮吗,怎么到关键时刻不让他坐在C位?仔细翻翻当年的记录,事情远比表面热闹。法正,那个后起之秀,参与了多次核心决策,还直接指挥过硬仗,刘备对他简直另眼相看。整个汉中之战,如果说指挥的主角是谁?不是诸葛亮,是法正。法正给刘备出谋划策,建议先下手为强,直插汉中的软肋,让曹操措手不及。刘备一听,连声叫好,跟着干。等到决战时,法正玩了一招“引蛇出洞”,配合黄忠斩下夏侯渊。整个节奏,就是快、准、狠。事后曹操自己都说:“法正不死,我睡不安稳”。
再看魏延,也是此时杀出的一匹“黑马”。按理说,轮到重臣上位,怎么也得轮到老资格张飞或者马超,结果刘备直接把汉中太守的重任交给魏延,甚至提前让他向张飞放话——“你不服?十万曹军我一个人都能守住这儿!”这一封任命,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刘备按照战局紧急、边防要害、即战力优先来决定用人。而站在成都的诸葛亮,却只能在后方守着粮草、整顿律法、担任大后方的定海神针。他没无能,更不是没有机会,而是刘备此时需要的是能开疆拓土、冲锋陷阵的“拼命三郎”,而不是耐得住守成的“稳定大师”。
其实,早在庞统在世的时候,这股“激进派”的风早就刮了起来。庞统一上来就建议刘备三种打法:要么直接偷袭成都,一锤定音;要么诈退敌军,打心理战;要么慢慢把益州磨下口袋。刘备虽然没有选择最凶险的“上策”,但中策用得滴水不漏,最终拿下益州,完全不是等时局变化,而是主动出击。庞统走后,法正继任,魏延又紧跟其后,这才有流畅的进攻节奏,才让蜀汉短时间内盘活大西南,力压东吴,和曹魏分庭抗礼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诸葛亮始终处于“幕后”的角色。他做过隆中对,画过宏伟蓝图,但实际参与核心战争或者处理外交事务,次数寥寥。哪怕在刘备封王的关键节点,他手里的“军师将军”,是个虚职,既不是尚书令那种权力实域,也不是地方大员那样独当一面。很多时候,诸葛亮要向法正这样的“新锐”取经,琐事缠身,看似风光实则不易。实际上,刘备本人也没亏待他——蜀中后勤、赋税、法度条文,以及庞大的团队管理,全靠他一个人运转。要不是诸葛亮坐镇成都,维持后方稳定,前线这些拼命三郎哪能腾出手脚去打天下?
所以,别看法正、魏延、庞统这些人前浪滔天,可如果没有诸葛亮日复一日的后勤托底,早就纸牌屋一碰就塌。法正这类人是刘备的“刀”,用得爽但也极端。刘备要抢地盘、要压对手、要拼一把,就得听他们的,把权力交出去,甚至冒着老部下老兄弟不服气的风险,也要让新人上位。这种做法不算厚道,却足够务实。到后来,庞统、法正先后死去,魏延被边缘,诸葛亮才被推上舞台中央。从“打江山”到“守江山”,刘备用人的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前面靠的是一波又一波改朝换代级的人才,等地盘稳了,就需要诸葛亮这样的“钉子户”,把基业紧紧扛牢,哪怕是幕后无名,也必须兢兢业业。
如果把蜀汉鼎盛时期比作一场足球赛,法正是前锋,专门负责进球抢分;魏延属后卫,敌军怎么冲都拦得住;而诸葛亮既是教练又是队医,还经常下场擦地板、供水,所有出问题的地方都离不开他。刘备真正的过人之处,就是能让不同类型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,从不迷信老资格,也不耽误新锐的发挥。只要能替他打天下,谁都可能一夜之间成上将军,谁也可能被按在灯下默默耕耘。
话说回来,用人如用兵,刘备走的是快刀斩乱麻的路子,切换节奏堪称一绝。打江山时,他让法正上台斩关夺隘,死磕曹魏,无所不用其极;守江山时,他让诸葛亮管大后方,稳粮仓、修律法,没人比他更合适。至于那些看起来被“晾一边”的老员工,是刘备另有安排,不是有意冷落,更不是亲疏有别,而是知人善任、分工有序。只有这样,蜀汉才能在刀光剑影的三国乱世短暂立足,为后来者打下一块还算可靠的江山。
所以,不管你觉得诸葛亮委屈不委屈,刘备的选择确实让蜀汉撑过了最稠密的风雨岁月。至于谁才是C位,关键看时局需要谁。兵无常势,用人无定法。三国归一,都是选人下场的结果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云南配资公司,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杠杆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