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29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,“七一勋章”首次颁发给了几位杰出的共产党员。
在授勋典礼现场,29位获得殊荣的人陆续入场,他们中有伟大的科学家、辛勤的工人、默默奉献的英雄……但就在这时,一个人的出现让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他坐着轮椅进入会场,那时他已经92岁了。
这位老人名叫王占山,是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老兵,现在也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最高礼遇。
那么,为什么王占山会受到国家的最高礼遇呢?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呢?
参加抗战军队
1929年12月,王占山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的一个普通家庭。
王占山小时候,就因为在贫穷和战争中长大,学会了什么是坚韧。
他常常想起村口那口破旧的水井,旁边是母亲日复一日忙碌的身影。他还记得,有一次日军进村,亲人被逼到院子里,看着五岁的妹妹被侵略者伤害,最终失去了生命,那种痛苦至今难以忘怀。
那一刻,他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,同时也燃起了抗争的火焰,还拿起木棍,模仿八路军的操练,成为了“童子军”。
后来,当别的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,他已经学会了在夜里传口信,用竹筒模仿信号,甚至在敌军路过时藏身麦田中静悄悄的。
九岁那年,他正式加入了抗日儿童团,开始承担站岗和放哨的任务。他常常一个人偷偷溜进敌占区,将收集到的情报一五一十地告诉给组织。
有一天,为了弄清楚敌军的营地布置,他带着几个战士,趁着夜色偷偷潜入敌营。他手里拿着一根削尖的木棍,轻轻顶在一名敌兵的背上,压低声音说:“别动,跟我走!”
那个敌人一愣,竟然没有反抗,就被带回了营地。谁也没有想到,那所谓的“枪”,竟然只是他临时削的一根木棍。
这件事让八路军连长连连拍腿叫好,当即决定破格批准王占山正式参军。从此,他脱下短裤,换上军装,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。
抗日战争的战火逐渐扩散,到了1946年,王占山带领队伍外出办事时,不幸被国民党部队拦截。
敌人威胁要在村民面前“杀鸡儆猴”,已经把同行的四名战士斩首示众。在刀架上架起他的脖子时,年仅十七岁的他仰头直视着行刑者,愤怒地喊道:“怕死,我就不该走这条路!”
就在那把刀快要砍下来的时候,远处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枪声,八路军的游击队及时赶到,经过一番战斗,终于把他救了下来。
王占山刚被救出来没多久,组织就计划要收拾丰南地区的残余敌人,可是得先摸清敌人的底细。王占山一听,二话不说,又主动站出来,说要亲自去抓个敌军俘虏,打探情报。
在小镇上,他盯上了一个独自行动的国军士兵。他再次拿出那把熟悉的木枪,沉着冷静地将对方制服。回到营地后,他不仅带回了敌军的作战地图,还获取了有价值的口供,为接下来的战斗争取到了主动权。
奔走四方。
在解放战争的时候,他跟着部队不断向前推进,参与了数不清的冲锋战斗。
最惊险的一次战斗是攻打天津的一座重要桥梁,这座桥横跨在海河上,布满了铁轨和炮台。
多次进攻都没成功,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在桥下。战局僵持不下时,王占山带着小队用“蛇形战术”慢慢靠近桥体。他们时而爬行前进,时而迅速改变方向。
当他接近桥头时,一只手扔出了手雷,另一只手高高举起步枪,率先冲入敌群。在近战中,他用尽全身力气,每扣动一次扳机,都是在与命运搏斗。
最终,正是这支队伍,用最小的损失打开了突破口,为大军打通了这条关键的通道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到了50年代,国家开始安定下来,但邻国却燃起了战火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王占山又一次随部队过江前往朝鲜。
那时他已不再是青涩少年,而是一位经历过无数战斗的中队指挥官。
金城传奇
1953年7月,朝鲜战争接近尾声,但因停战谈判反复拖延,形势变得十分紧张。
此时,一个名叫“408.1”的无名高地变成了关键战场,守护这片高地的是王占山和他的七十多名战士。
晚上,王占山带领战士们爬上了高坡。他们拿着工具,一寸寸地挖掘掩体,布置地雷,搭建射击点。
敌人没让他们等太久,一大早,天空中就响起了巨大的轰鸣声,敌军的战斗机如同一群乌鸦般接连飞来,不断地轰炸,使得高地上的土石四处飞溅。
爆炸掀起的热浪夹杂着烟雾,将地面撕裂成一道道裂痕。王占山蜷缩在战壕中,耳边充斥着震天响的轰炸声。他冷静地分析敌人的火力强度和频率,静静等待敌军地面进攻的到来。
果然不出所料,空袭之后,敌军小队沿山势向上移动,准备趁乱行动。
这时,他终于发出了命令:“等敌人离我们五步远时再开火!”四周静悄悄的,只听到“咔哒”一声,几把枪悄悄上了膛,子弹对准了前方那些喊着口号的黑影。
枪声密集响起,敌人纷纷倒地,就像被割倒的麦子,但很快又有新的敌人蜂拥而上。
王占山率先投掷手榴弹,每次出手都非常准确,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,阵地上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。到了第三天下午,原本一个连的队伍,只剩下七十多人,而且大多受了伤。
王占山站在高地上,脸上的伤口被弹片划开,鲜血滴进了眼睛里,但他还是用手抹了抹继续指挥。他现在无暇顾及伤口,只知道再往后退一步,就意味着阵地的沦陷。
他带领战士们把尸体搬到前线当作掩体,还亲自拉着受伤的战友,从火线拉到安全区进行包扎。
“兄弟,只要咱们的地盘还在,就有盼头!”他边包扎边这样打气。
最艰难的是第五天晚上。敌人切断了后方的补给线,弹药快用完了,干粮和水也早就没有了。很多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,只能靠啃草根、喝露水来维持生命。
“不行!”王占山拍了拍大腿,“不能坐以待毙。”他看着山下那些横七竖八的敌人尸体,突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。
他带着几个人趁着黑夜悄悄下到山坡,冒着被敌人发现的风险,挨个检查那些倒下的敌人。
他们找到了机枪、步枪和子弹,还有一些未开启的干粮包。那一刻,王占山感觉自己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战斗的资格。
当他把武器和子弹分发给战士们时,说道:“敌人把性命留在这里,我们就用他们的武器送他们上路!”战士们的眼神再次变得坚定,咽下了最后一口野菜,拿起机枪,继续奋战。
从天亮到天黑,再从天黑到天亮,“408.1”高地似乎被无休止的战斗所困,经历了38次进攻和38次防守,山上的树木被炸得只剩下黑色的残枝,但那面挂着红星的旗帜始终屹立不倒。
战斗终于停了下来,就在增援部队到达的那一刻,王占山再也坚持不住,倒下了。
王占山身上遍布38个弹孔,有四处伤势严重。医生原本以为他已经牺牲了,直到感觉到他微弱的心跳,才惊讶地喊道:“快看!他还活着!”
几天后,他从病床上睁开眼,听到这句话:“你们守住了阵地。”他的嘴角微微上翘,但没有开口。
那场战役之后,王占山的名字被写进了战史,他成为了无名高地的真正守护者。可是,他从未炫耀过自己的功勋,只是说:“能活着回来,是为了让牺牲的兄弟们多看一眼这片山河。”
战争结束后,王占山也被授予了一等功,被评为“二级战斗英雄”,还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“一级国旗勋章”。
当战争告一段落,许多士兵都回到了家乡,但他没有这么做。接下来的几年里,他继续随部队南行,参与了边境的战斗和中印边境的防御战,长期在三千米的高原上奔波。
他曾带领七名同伴,在一次边境突然爆发的冲突中,穿越茂密的森林,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。最终,凭借聪明的计策,使敌军产生误判并撤退。
这段经历被战友戏称为“草丛里的英雄”,但他一直没放在心上,反而叮嘱周围的人:“能少打一次仗,就多保几个兄弟。”
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很多老战友都已经离开了岗位,但王占山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1979年,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,他作为副师长再次参与战斗。在这场战役中,他多次指挥合围和反包抄战术,连续赢得了五场硬仗,几次成功打乱了敌军的防线。
他在战区指挥所,一边在作战图上勾画着计划,一边用电台指挥,被手下人称赞为“步兵、战车和炮兵的全能大脑”。
心态年轻
他退役后,并没有住进专门为军人家属准备的宽敞房子,也没有享受任何特别的照顾。他回到了老家,住进了一间普通的平房里。屋子里的摆设非常简单,就连最基本的电器他都要用上好几年才愿意换新的。
别人送来的礼物,他总是礼貌地拒绝了,常常说:“我习惯了穿军装,享受不了这些。”
他骑的是一辆老旧的凤凰牌自行车,被他自己笑称为“公务专车”。尽管骑起来费劲,他老胳膊老腿儿也不愿换成电动车。
他不用司机,却总能准时出现在每一个邀请他讲故事的学校。
不仅如此,他还成了许多老兵的精神支柱。每当有老兵生病或遇到困难时,他总是自费送去药品和帮助;如果哪家孩子的学费不够,他会鼓励他们“先让孩子上学,我们不能因为穷而丢了骨气”。
他对自己太节省了,一件棉衣穿了十年,补丁都叠了好几层,看着都让人心疼。
家里有个亲戚,想借他的名声在部队里谋个好差事,想走捷径。他一听就变了脸色,直接把亲戚请出了家门,之后再也没提过这事。
王占山对儿女的要求非常严格,从不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身份得到晋升或提升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靠我,你能走多远?靠你自己,天多高都能上去。”
每当国家遇到困难需要筹款时,王占山总是悄悄地缴纳一笔“特殊党费”,金额从两千元到五千元不等。他从不宣扬此事,也不署名。
2021年,在“七一勋章”颁发仪式上,由于身体不便,他只能坐着轮椅,在别人的帮助下参加典礼。
在王占山的晚年,生活简朴,没有奢侈和特权,只有一颗热情的心和一种简单的信仰。
他不需要别人为他立碑,因为他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听过他故事的人的心里。这样的革命英雄,也该受到国家最高的礼遇。
云南配资公司,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杠杆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