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尤研究中心7月民调:41%全球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全球第一经济强国,仅39%选择美国。全球外交重心倾斜中国,数十国领导人排队访华。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放低姿态,等待一次中方邀约。中美高下,民意已判。
全球外交新坐标:谁在主场?
7月,全球异动最引人注目的,不是某场战争,也不是某次选举,而是世界外交版图的悄然转向。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刚刚落幕,王毅宣布8月末到9月初,天津将见证新一届上合峰会。20余国元首、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在中国聚首,主场外交盛况空前。
会场名单涵盖10个正式成员、2个观察员、14个对话伙伴,各大洲代表悉数到场。紧接着,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即将启幕,预计到访外方领导人数量将远超上合峰会。这种“排队访华”的外交现象,本身就是全球格局剧变的真实写照。
各国主动向中国靠拢,不只因经济体量,更缘于中国对全球多边议题的号召力。无论是气候治理、能源安全还是科技创新,越来越多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的平台和资源,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寻找合作的锚点。中国已成为众多新兴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优先的外交目的地。
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姿态转变,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另一大看点。自上任伊始,他曾多次高调承诺“百日内访华”,但时至今日未能实现访华心愿。
7月,特朗普对华政策出现罕见“温和化”。彭博社引述白宫多名官员消息,特朗普在多次内部会议上,不再以贸易逆差和失业为由攻击中国,反而主动淡化关税威胁。
美国对170多个国家发出加税警告,却唯独对中国保持克制。7月15日,英伟达CEO黄仁勋访华,宣布H20芯片获美方重新批准出口中国,成为美中高科技合作“破冰”的象征。美财长贝森特亲口承认,涉及对华关税的90天“休战期”将具有“灵活性”,并暗示极有可能延长。
特朗普多次隔空喊话,暗示只要中方“一个电话”,自己随时登机访华。中美元首6月5日通话,中方发出口头邀请,但并未明确具体时间。
特朗普对此公开表达感谢,却也难掩焦虑——不仅因为访华迟迟未能成行,更因为中方在九三阅兵大典上的盛大仪式,对他个人有“特殊吸引力”。
美国内阁成员对特朗普的“低姿态”忧心忡忡,担心其在关键议题上会做出过度让步。但美国智库普遍认为,特朗普本质不会改变遏制中国的战略,只是在关键时刻“以柔克刚”,希望为自己赢得更多谈判筹码和国内支持。
民调揭示全球信心转移
7月15日,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一项涉及25国、超3万人的全球民意调查。数据显示,41%受访者认同中国是全球第一经济强国,39%认同美国。与两年前相比,全球南方和中等收入国家信心转移尤为明显。
13个国家受访者多数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强经济体,包括印尼、墨西哥、南非、阿根廷、法国等。中等收入国家对中国好感度回升,对美国和特朗普本人好感下降。值得注意的是,认为“美国是威胁”的比例,在中等收入国家普遍高于“认为中国是威胁”的比例。
民调还显示,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可持续上升,美国因政策反复和战略失衡丧失部分国际话语权。
全球政要的外交选择和普通民众的态度,双重投票决定了中美形象的此消彼长。美国单靠关税、威慑手段,已难以恢复主导地位。
政策博弈背后的真实压力
美国政府一边对外频频加税,一边对中国持续让步,割裂态度背后是难以化解的战略焦虑。特朗普迫切访华,不只是为个人“圆梦”,更为缓解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。
美国国内经济承受高通胀、高失业率压力,中美贸易重新合作被视为稳定市场的重要信号。美方多次在俄乌、能源、气候等全球议题上邀请中国参与调停,体现对华合作的现实需求。
中国则以稳健、开放、包容的姿态应对美国“急切”。中方未急于发出正式邀请,对美方的各种示好保持主动与冷静。中国在全球主场外交中,持续强化多边议程设置能力,不断集聚全球信任与合作资源。
外界普遍关注中美新一轮磋商,美方已敲定议题和谈判人选,甚至有意将24%关税的暂缓变为永久性举措。特朗普在能源、科技等领域反复试探底线,既宣称“友好竞争”,又强调不会让中国在AI等领域赶超美国。国际社会对此“言行不一”看得清楚,期待双方能找到新时期的稳定相处方式。
7月,中美关系进入关键窗口期。中国以务实、稳定、开放的主场外交吸引全球眼光,多国领袖排队来访。美国总统特朗普放低姿态,主动缓和贸易与科技政策,极力争取一次访华机会,却被中方有条不紊地“把握节奏”。
全球民意数据和外交行动已给出答案——中国的国际形象、合作号召力和话语权在上升,美国在政策反复和“唯我独尊”的老路上逐渐失去信任。未来中美关系仍充满变数,但国际社会已用自己的选择,判定了中美高下。
关键时刻,谁更值得信赖?谁更能带来合作与稳定?全球已经在行动中作出回应。
参考资料:
新华网:2025-07-18 16:30:外交部:敦促美方有关人士客观、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
云南配资公司,股市如何配资炒股,杠杆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